讲好新时代思政课的五重维度

发布者:bat365中国官方网站发布时间:2022-01-26浏览次数:

 

来源:新湖南 2022-01-29 作者:倪元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讲好新时代思政课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时代的思政课要立足提升质量、强化实效,从理想信念、理论阐释、实践延伸、有效协同、形式创新等方面集中发力,不断拓展思政课的高度、深度、广度、力度、温度。

坚持立德树人

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课程,新时代思政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方面,要在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素养上下功夫。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保持政治警醒,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在言传身教中砥砺学生的品格。另一方面,要在增强青年学生的认同感上下功夫。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思政课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长为有情怀、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注重理论阐释

把握新时代思政课的深度

思政课是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是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佳平台。一是要立足学科资源做好经典阐释。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探索思政课程跨学科资源整合的可靠路径,通过资金倾斜、政策扶助等措施强化学科建设,为思政课程增效赋能;鼓励相关高校跨校、跨学科整合资源,积极建设思政课程研究中心或智库基地,为思政课程提质增效。二是把握发展大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知、分析和解决当下实际问题,关注国家发展实际,回应学生关切,发挥理论的力量,增强青年学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要依托浩瀚历史厚植家国情怀,依托历史,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历史中提炼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让青年学生明来处、晓去处,厚植家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做好实践延伸

拓展新时代思政课的广度

思政课要努力促使学生汲取理论养分,帮助青年学生开拓视野、搭建平台、强化实践,让理论更好地指导行为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一是要开拓学生视野。尤其以国际视野观察问题、认识世界,在全球坐标系中了解发展大势,找准定位和方向,增强成人成才的自觉。二是搭建一体化育人平台。 三是强化社会实践。打造 “行走的思政课”精品;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共建思政课程交流平台,拓宽思政教育的资源输入空间,通过创建情境式体验等形式,努力让思政课在青年学生心中“活起来”“火起来”。

发挥协同效应

加大新时代思政课的力度

众人拾柴火焰高。讲好新时代思政课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和思政教师,需要校内校外群策群力,发挥协同效应,形成育人合力,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一方面,要深入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强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紧密联系课程思政,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构建权责明晰、有效衔接的层级管理机制;提升各专业思政育人协同意识和协同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联动,汇聚提升思政课实效的磅礴力量。

创新表现形式

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温度

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就要“感人于肺腑、动人于心弦”。只有提升思政课的温度,从内心深处触动人、感染人,才能在课堂上吸引人、打动人、引导人。一方面,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学内容要灵活多样,生动鲜活,做到思政课 “质”与“量”齐头共进。另一方面,要推动思政课供给侧改革,创新课堂形式,让学生寓教于乐、寓教于学。既要用好传统的“灌输式”引导,也要将融合式讨论、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思政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充分运用网络时代的“红利”,通过新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等搬上课堂,增强课堂表现力、感染力,提升思政课的温度。